學生課程:家庭教育暑期宣導-家溫「新」幸福-「新住民」家庭的幸福解方(菜攤越南老闆娘為養家來台,與台灣老公甜笑打拼人生)
跳到主要內容區
新北市立佳林國民中學
:::
:::

學生課程:家庭教育暑期宣導-家溫「新」幸福-「新住民」家庭的幸福解方(菜攤越南老闆娘為養家來台,與台灣老公甜笑打拼人生)

影片連結: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jrhEf7gZaAw

影片簡介:
「有些朋友說台灣賺錢比越南好,現在在那邊一天做八個小時,台灣的錢差不多三百塊,你看八個小時,我們在台灣就一千多塊了!」

菜攤老闆娘畇秀,從越南來台灣已經25年。畇秀從小學就必須出門打工補貼家用,為了給娘家更好的生活,選擇來到異鄉台灣。

在遇見相知相惜的第二任丈夫王大哥前,畇秀有過什麼樣的台灣生活?
現在對兩夫妻而言,人生最重要的目標又是什麼呢?

【家庭生命週期】五、家有青少年

千里姻緣一線牽,牽起了家庭責任,也造就跨文化的結合與衝擊。「新住民」是特別但不是特殊,需要更多的文化理解與認同。在多元文化的社會裡,仍有其面臨的挑戰與困境,本文希望透過理解與尊重,尋求異中求同的幸福解方。

一、挑戰與困境

(一)家庭生活適應

「新住民」來自不同生長環境的婚姻移民,仍然存在婆媳或與其他家人相處問題、社會生活習俗的差異、語言隔閡造成溝通不易;傳統的父權觀念讓女性新移民備感壓力與孤立,易使其身心俱疲而導致家庭失功能(陳虹如,2018)。若家庭處於經濟弱勢,夫妻忙於生計,與家人互動少,就會影響家人與親子關係(朱莉英,2019)。

(二)子女教養

部分因家庭經濟負擔重,新住民子女無法參與課後補習或才藝學習;亦由於新住民的生長文化背景不同,導致教養觀念略有歧異,造成子女教育上的矛盾(陳虹如,2018)。再者,早期研究發現新住民子女在學校由於升學壓力大,學業表現低落,而與同儕相處上,可能受排擠或嘲諷而導致自卑、沒自信,產生人際關係與生活互動的困擾(魏延憲,2015),而晚進的研究,已經沒有發現這樣的差異,但新住民之子仍遭受負面污名。

(三)文化衝擊

在宗教信仰、飲食文化上有著顯著差異,大多數的新住民初來乍到,無法承受外界壓力,選擇委曲求全、入境隨俗的意識觀念,捨棄自我的獨有風格。

二、幸福解方

(一)與台灣社會融合交流

教導與輔導新住民家庭辨別傳統文化與道德思維的是與非,能夠同理、相互尊重,鼓勵新住民子女有認同感與歸屬感(魏延憲,2015)。新住民家庭的雙親來自不同的社會環境與文化背景,造就語言與風俗習慣上的差異,新住民子女從小接觸多元文化的環境,學習同理、接納及尊重不同文化的涵養,培養高度的跨文化敏感度,增進參與多元文化社會的能力(教育部,2006)。經歷長時間的磨合,新住民突破自我框架,嘗試融入台灣社會文化環境後,在自身文化與台灣主體文化中找到共存融合的模式。

(二)親子互動加溫

辦理親子共學活動,如手作課程、烘焙、傳家菜、多元文化體驗等,增進文化理解與尊重,藉由親子的合作與互動,拉近彼此的距離;營造學習型家庭氛圍,透過新住民家庭間的交流與互動,建立支持網絡,陪伴的過程中從旁觀察與深度了解自己的子女,促進良性的親子關係(教育部,2006)。

(三)家庭共學循序漸進

家人互動不但影響個體的成長與發展,亦會影響之後創建的家庭。讓新住民家庭成員了解家人的角色與責任、能主動關懷、參與家庭活動,營造學習型家庭的氛圍,讓家人都能擁有愛家責任與行動。可藉由五個教導層次讓家庭教育不僅是訓誡、教導與訓練,更能影響與感動,認同所學價值,樂意在家庭中實踐愛,模式介紹說明如下(整理自黃迺毓,2015):

1. 訓誡:知道道理,但做不到;最直接的說教,容易造成雙方的對立。

2. 教導:了解道理,但不一定做到;雖有計劃方法,實踐力不足,人性阻礙行動。

3. 訓練:會做,不一定願意做;需要像教練一樣,陪伴告知如何做,但可能不一定會喜歡。

4. 影響:願意做,不一定樂意;需要從孩子的角度出發,進入孩子的內心,引導學習與看見對己、對人的必要和好處。

5. 感動:即使需付出代價,都甘心樂意;因為受到尊重和被愛而感動,了解自己的價值,願意讓自己成為更好的人。

在多元文化交織的台灣,大家能夠秉持尊重,夫家接納進入家庭的新住民,試著同理、欣賞與關懷這群異鄉的新住民,在家庭中透過飲食、語言、文化等面向相互交流,傳承不同文化的價值。並且在有所需要時,透過政府設立的新住民家庭服務中心,接受照顧輔導,若新住民面對夫家不合理的壓迫時,可以撥打「113」保護專線或「110」求助,以自我保護。相信從陌生到熟悉、從異鄉變故鄉,跨文化的結合,也可以使新住民子女更具國際競爭力。
瀏覽數:
登入成功